欽州市靈山縣天氣(欽州市靈山縣天氣40天預報)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欽州市靈山縣天氣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欽州市靈山縣天氣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靈山縣的自然地理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4''00''—109。35''00'',北緯:21。51''00''—22。38''00'',東鄰浦北縣,南接合浦縣,西連欽北區,北與邕寧縣、橫縣交界,縣城距南寧市150公裏,距欽州市100公裏,距欽州港120公裏,距北海市150公裏,距黎湛鐵路石南火車站88公裏。
2009年全縣總麵積3558.6平方公裏,其中耕地總麵積846809畝,水田613866畝,旱地23177畝,農作物播種麵積1934619畝,經濟作物種植麵積341497畝,有林麵積2362145畝。2008年,全縣GDP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2.4億元,增長15%,財政收入達到5.45億元,增長20.8%,工業總產值達到113億元,增長2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2元,分別增長19.02%和15.01%。
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115億元,增長14.1%,財政收入6.3億元,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6億元,增長51.2%,引進桂合絲業絲綢紡織工業城、興萊鞋業等14家生產性企業,合同投資額12.97億元,工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1.9億元,增長38.5%,全縣工業總產值84億元,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2億元,增長2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0家,新增31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7家,新增3家完成工業技改9.6億元,增長55.6%。
2011年生產總值135億元,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3億元,增長45.8%,財政收入6.0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比重占82%,工業總產值120.3億元,增長2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5億元,增長3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9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5969元,增長13.7%,人口自然增長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在上級下達指標以內,10項為民辦實事工程全部完成。
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3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10.2億元,增長12.2%;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增長36.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2.6億元,增長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7億元,增長13%;外貿進出口總額5380萬美元,增長79.3%;引進國內到位資金108.2億元,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4465萬美元,增長3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2元,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9001元,增長12.7%。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榮獲了“2014年度中國茶葉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第四屆“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縣”、“全國縣級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單位”,煙墩鎮鄧塘村被國務院授予“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佛子鎮大蘆村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馬肚塘村被自治區評為“美麗廣西ⷦ𘅦𝔩村”百佳村屯,伯勞鎮竹根圍村被央視評為“五大魅力村莊”,“靈螺春”茶再次榮獲“國飲杯”特等獎,宇峰企業榮獲欽州市首屆市長質量獎等。總體發展目標
將靈山縣建設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吸納勞動力回流的示範基地,縣域經濟發展示範區,北部灣經濟區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工製造、電子信息、輕紡等為主的現代加工製造基地,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宜居宜業、宜工宜商、宜學宜遊的北部灣後花園城市。
經濟發展目標
到2015年,靈山縣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8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人均GDP達到16845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2:49:29: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以上。
到203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2%,人均GDP達到95238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3:41,財政收入達到12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以上。
社會發展目標
推進靈山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靈山縣城鎮化進程,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近期逐步建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係,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製度。
城市建設目標
通過加強縣城靈城鎮與新圩鎮、佛子鎮、檀圩鎮的協調發展,靈山縣城要努力成為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北部灣現代加工製造基地和後花園城市,並帶動桂東南周邊城鎮的發展。
城市性質和規模:
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加工製造、旅遊、商貿城市、欽州市副中心、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宜居山水園林城市。
(1)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現代加工製造基地。
(2)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現代休閑旅遊目的地。
(3)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地區性商貿物流集散地。
(4)綜合服務職能完善的欽州市副中心城市。
近期至2015年:中心城總人口23萬人,中期至2020年:中心城總人口30萬人,遠期至2030年:中心城總人口49.5萬人。
近期至2015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為24.15km。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105.00m/人
中期至2020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為31.50km。規劃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105.00m/人
遠期至2030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50.54km。人均102.11m靈山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溫度21.7℃,極端最高溫度38.2℃,最低溫度-0.2℃,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8毫米,無霜期長達348天,縣境內丘陵山地多,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地區,農業以糧食為主,農林牧副漁均有優越的發展條件,靈山的白米、荔枝、茶葉、煙葉久負盛名,但是曆代的旱澇災害頻繁,生產方式落後,耕作粗放,產量低,致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末,全縣糧食總產108876噸,農業總產值2289.49萬元,農業人均產糧251公斤,人均產值52.7元,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實行土地改革,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變革了生產關係,黨和人民政府製訂了一係列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政策,從財力、物力、科學技術上支持農業,大搞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革耕作製度,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和優良品種,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農村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各種形式的新的經濟聯合體,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取得曆史性突破,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為427431噸,1983年糧食總產又達427482噸,創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加318606噸,增長2.93倍。45年來,全縣農業人口增加684205人,而耕地麵積卻因修水利,修道路和城鎮建設減少58481畝,但1994年全縣人均有糧360公斤,比1949年的251公斤,增加109公斤,並且,自1970年以來,每年向國家貢獻糧食超過5.1萬噸,解放後,經濟作物和畜牧業也有很大的發展,1994年,全縣甘蔗總產量408128噸,水果總產量215480噸,油料總產量4050噸,麻類總產量230噸,木薯總產量23491萬噸,茶葉總產量1415噸,蠶繭總產量492噸,1994年農業總值178825萬元,比1949年的2289.49萬元增長77.1倍,農業人口人均產值1640元,1994年種植業產值88592萬元,農業人均749.4元,比1949年的種植業產值1923萬元和農業人口人均44.27元,分別增長45.07倍和15.93倍。
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麵積117.75萬畝,總產41.19萬噸,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省下達的2.35萬噸儲備糧直補訂單收購任務提前完成,那隆糧食儲備中心庫已進入倉庫建設階段,大力扶持園豐牧業、龍三錢、宇峰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輻射帶動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水果總麵積達到109.6萬畝,產量達到67.1萬噸,茶葉、蠶桑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新植優質茶1604畝,老茶園改造1000多畝,新植桑樹2871畝,蠶繭產量925噸,新建了7個標準化奶水牛規模養殖場,養蛇存欄225萬條,產值達到8億元,生態養蛇致富經驗在全國性會議上得到重點介紹推廣,梅花鹿試養取得新突破,馴養梅花鹿1000多頭。
解放前,靈山縣工業為個體工業,底子薄,分布散,主要有竹木器加工、五金修理、農家具鍛鑄、磚瓦石灰、日用陶瓷、碾米、土榨糖生產等,多為手工勞作,批量小,質量差,以縣內自給性生產為主。
解放後至1952年,縣委、縣人民政府積極發展地方工業,1951年5月興辦靈山縣第一家國營工廠,即地方國營五一印刷所,同時,私營工業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在伯勞、沙坪、舊州、太平、三隆、豐塘、平南等地新建一批私營鑊廠,在靈城、武利興辦了2家私營火力發電廠,在靈城興建2家織布廠,至1952年末,全縣工企業總數為32個,其中,國營企業8家,公私合營企業5家,私營企業19家,工業總產值192.07萬元(1952年不變價),其中重工業0.26萬元,占0.1%,輕工業191.81萬元,占99.9%。
80年代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興辦新企業,改造、擴建老企業,積極發展鄉鎮工業和個體經濟,1981年投資700多萬元,新建陸屋糖廠,同年,檀圩鋼鐵廠轉產食品罐頭,更名為靈山縣第二罐頭廠,1982年磚瓦廠與皮毛廠合並轉產羽絨加工,更名為靈山縣羽絨廠,1986年第一氮肥廠轉產機製紙,更名為造紙廠,期間,相繼興辦一批煙花炮竹廠,檸檬酸、羽毛蛋白飼料和一批石材生產線,與此同時,先後對兩間糖廠、水泥廠、化肥廠、鬆香廠等企業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1988年興辦首家中港合資企業,即七星毛紡織有限公司,1994年末引進外資670多萬美元,將陸屋糖廠與英國太古泰萊糖業有限公司合營,組建為靈山縣陸屋歐亞糖業有限公司,1994年,第二氮肥廠轉產水泥,更名為第二水泥廠,與水泥廠合並組建靈山縣文岩水泥總公司,當年,全縣工業企業共13062家,分屬化工、建材、機械、食品、紡織、製革、造紙、印刷、修理等,發展較快的是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業,全縣工業總產值129457萬元(1990年不變價),其中鎮及鎮以上工業總產值44482萬元。靈山縣圍繞以工強縣、擴城促商、三化聯動發展戰略,以推進工業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縣域工業壯大工程和億元企業帶動工程,全縣工業經濟以平穩較快態勢增長,去年(2014),該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70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23%
2011年靈山縣政府代表廣西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與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在南寧舉行,標誌著國內第一家製藥上市公司入駐靈山,與靈山宇峰企業從此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國內保健龜苓膏品牌產品,描繪發展美好宏圖。
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生產200強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國藥業生產企業行業的佼佼者,目前已經上市,在能源資源的掌控,資金、生產、銷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是廣西農業龍頭企業,靈山縣內涼粉草生產資源特別豐富,宇峰食品有限公司有著近萬畝的生產基地,雙方的合作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充分的條件,可以互補、互利共贏,這次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標誌著雙方的合作邁上了關鍵的台階,有著良好的開端。
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州王老吉股份有限公司將把靈山作為生產廣州王老吉龜苓膏源料保障基地,進一步加大對廣西靈山縣宇峰食品有限公司的技術、資金等的注入力度,共同、重點把龜苓膏產品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品牌產品。靈山工業區前身是靈山十裏工業集中區,始建於2003年。2008年初,靈山縣委、縣政府擴大工業區建設規模,並把名稱變更為“靈山工業區”,總體規劃麵積28.78平方公裏,為廣西A類產業園區。靈山工業區實行“一區三園”的開發管理模式,按照工業園區的分布區域分為陸屋臨港產業園、十裏工業園和武利工業園。2013年委托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設計單位在可行性研究、環境評價、總體規劃等方麵重新修編後,目前總體規劃麵積為34.28平方公裏,分兩期開發建設,其中開發建設一期,麵積15.36平方公裏。靈山工業區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為契機,重點布局有色金屬、冶金、欽州港千萬噸煉油項目中下遊產品產業配套項目、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項目以及具備本地資源優勢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達到“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解決城市就業,壯大靈山工業經濟,拉動靈山經濟快速轉型和騰飛。201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6.23億元,增長2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家,實現總產值172.64億元,增長29.7%。2015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實現總產值74.36億元,同比增長25.1%。
廣西欽州氣候潮濕嗎?
廣西欽州氣候潮濕,雨量豐富,夏濕冬幹,欽州市年均雨量為2104、2毫米,夏、秋兩季是濕熱多雨,冬季為幹冷少雨季節,雨量不大,夏季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冬季蒸發量大於降雨量。
欽州市位於地處祖國西南沿海,廣西南部,位於北緯20ⰵ4′至22ⰴ1′,東經107ⰲ7′至109ⰵ6′之間。南臨北部灣和南中國海,背靠大西南,東鄰粵港澳,麵向東南亞。欽州市冬暖夏涼,氣候宜人,依山臨海。欽州風光明媚,古跡眾多,文化燦爛,自古以來就成為桂南著名旅遊勝地。
廣西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穀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幹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幹季,總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幹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廣西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