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記者 陳好 通訊員 吳卓恬)7月26日,當金華市浦江縣、台州市椒江區兩地的護送車輛緩緩駛入台州市椒江區前所街道陶家村時,上百位村民齊擁上來,歡迎陶某弟回家。“是他!和年輕時沒有區別,就是胖了一些!”人群中有人認出了他並喊了出來。有老人問他:“陶某弟,你還認得我是誰嗎?”陶某弟不說話,隻是對著大家微笑,然後默默地紅了眼眶......
山上放火,被村民舉報後救治
陶某弟在浦江時沒有人知道他的原名,浦江縣民政局社會救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康康”。2015年2月9日,有村民在浦江的一座山上看到“康康”一邊縱火,一邊手舞足蹈、亂喊亂叫,於是報了警。他被救助後送往浦江康寧精神專科醫院醫治,至今已有6年。浦江康寧精神專科醫院的張副院長說:“‘康康’是一個不善言語,但是非常聽話的人。他稱自己是四川人,家中沒有兄弟姐妹,這些錯誤信息加大了浦江縣社會救助管理中心幫他尋親的難度。”
偶然機會,采集DNA後被識別
今年6月19日,浦江縣社會救助管理中心開展“攜手相聚 讓愛團聚”為主題的開放日活動,浦江縣公安局對在院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DNA采集,所采集信息被錄入全國DNA數據庫。7月中旬,好消息傳來,DNA庫對比發現,“康康”的身份信息與台州市椒江區前所街道的一名走失人員十分接近。鎖定信息後,浦江縣社會救助管理中心和浦江縣公安局立即聯係台州市椒江區救助管理站和公安分局希望能協查比對。經過其家人對身份信息的辨認以及對相關信息的摸排核查,基本確定“康康”就是陶家村陶某德之子。7月23日,前所街道派出所民警赴椒江中醫院采集了正在住院的陶某德夫婦的血樣,並及時送檢,再與浦江縣公安局采集的血樣進行比對,確定滯留浦江的“康康”就是陶某德之子陶某弟。
最終團聚,31年歸來仍是少年
經調查,陶某弟現年已50歲,1990年,19歲的他與家人爭吵後離家出走,並前往外地打工,後與家人失去聯係。多年來,家屬一直苦苦尋找未果,但一直未曾放棄,直到2019年,其父才注銷他的戶籍信息。
台風“煙花”阻擋不了迎接親人回家團圓的腳步。7月26日下午,來浦江接陶某弟的哥哥特意為他買了新衣服和新鞋,因為哥哥始終記得,弟弟穿44碼的鞋子,身材微壯。
“你知道自己的名字叫什麽嗎?”“康康”在紙上歪歪扭扭地寫下“陶某弟”二字。“你想不想回家?”“想!”一聲響亮的回答讓大家感觸萬分。離家31年之久,怎麽可能不想回家!兄弟倆再次擁抱,已隔31年,團聚後,兩人的手緊緊緊握在了一起。“康康”找回了自己的名字,也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家人。
(文中當事人為化名)
(來源:浦江縣人民政府網站)
上半年雙順差規模下降 [阅读]
國土部擬建立信息平台護航礦企並購 [阅读]
吳曉靈:對信貸過多投放應保持較高警惕 [阅读]
發改委專家預計今年全國新增就業崗位達1100萬 [阅读]
建設部不對地產優惠政策續期提主張 或到期不續 [阅读]
深圳前副市長棄政從商身家近54億 [阅读]
10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集中出爐 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阅读]
資金流入加速 9月新增外匯占款創年內新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