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老街,見證了椰城百年滄桑。近年來,在古樸的老街上,每年百餘場海口天後祀奉、海南獅舞、公仔戲和海南八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活動輪番粉墨登場,吸引了眾多的省內外遊客駐足觀賞、熱情參與,大大帶動了街區的人氣。
繽紛的文化盛事,折射出海口文化事業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蓬勃發展態勢。近年來,海口在推進城市更新“五化”先行的同時,不忘深入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在傳承中發揚非遺文化,讓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走向新的繁榮。
記者 吳祝好 吳雨倩
海南八音:奏響海南本土鄉音
每個月第一個周六的上午,退休老師鄭玉霞都會匆匆趕到海口騎樓老街區集散廣場,欣賞海南八音表演。“這是我們海南自己的音樂,當然要過來聽嘍。”鄭玉霞毫不掩飾對海南八音的喜愛之情,她年輕的時候也學過八音的演奏,後來左手嚴重受傷,沒法繼續學。“聽一聽,看一看,聊發少年狂,追憶青春歲月。”鄭玉霞說。
海南八音器樂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采用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這八大類樂器為弦、琴、笛、管、簫、鑼、鼓、鈸。“騎樓是海口的文化名片,海南八音在此演出更具有傳統的韻味。”5月23日,海南省瓊劇院退休樂師、海南八音傳承人黃茲合說,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題存在一定的共性,就是人員的青黃不接。
龍華區遵譚鎮八音樂隊在騎樓老街為市民遊客演出。記者 李天平 攝
上世紀90年代,黃茲合從省瓊劇院退休後去了澳大利亞安度晚年。2012年,在一次回島探親時,看到一篇名為《海南八音將成絕響?》的報道後憂心不已,於是,他毅然回到海南重操舊業。搶救和保護僅是一種必要的工作手段,隻有傳承和推廣才能永葆八音的發展延續。為了全麵搶救和保護八音,海口美蘭區一直征集遺存下來的古老樂器,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保留傳統樂器的製作工藝,收錄工尺譜,並請專門的音樂專家轉換為人們熟知的五線譜,同時,舉辦八音培訓班,傳承八音演奏技藝。靈山鎮是海南八音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黃茲合配合美蘭區將教學地點放在靈山鎮文化廣播站。從2012年起,黃茲合利用周末時間到學校傳授八音演奏技巧,風雨無阻,已經培養了很多中青年的音樂老師和小樂手。這些年來,黃茲合帶出的學生已有三百人。
“傳統八音的韻律會單一,孩子剛入門,如果覺得難,容易放棄。我把八音音律注入到兒歌中,孩子們學起來會覺得有意思。”這是黃茲合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的一套教學方法。在傳授海南八音時,黃茲合請年輕老師幫忙,一起錄製教學視頻,還寫了很多八音曲演奏的樂譜以及10多萬字的教學心得。
《暗八仙酒/茶器》清朝老物件,圖案刻的暗八仙,椰殼包錫工藝,有溫酒壺、公道杯和三個酒杯。記者 吳雨倩 攝
海南椰雕:
“天南貢品”煥發新生
在海口騎樓老街,有一間顯眼的海南椰雕體驗館,裏麵形態各異、做工精良、畫麵雅致、質地輕巧的椰雕作品琳琅滿目,吸引了市民遊客的目光,精湛的手藝令人嘖嘖稱奇。
海南椰雕,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享有“天南貢品”美譽。
古樸的騎樓老街每天吸引市民遊客前來觀賞,而這間海南椰雕體驗館裏的浮雕、圓雕、線雕作品,更是得到大家的青睞和認可。作品的主人是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椰雕傳承人吳名駒,自小開始學習椰雕技藝,創作了很多富有創意的作品,獲得“海南民間藝術精品展”精品獎“、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金獎、海南文博會金獎等不俗獎項。他還在海南高校開班授藝,將傳統文化充分弘揚。
吳名駒的作品《鼓蛙》,利用圓雕和陰雕的形式,突破了傳統椰雕以浮雕為主的技法。記者 吳雨倩 攝
龍華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南椰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不但多次代表海南參加各級各類文博大展,還進入外交部藍廳向世界展示,受邀赴非洲塞舌爾與當地藝人交流並在當地展開培訓。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椰雕多次作為博鼇論壇的國禮,贈送來賓。另外,海南椰雕作為海口市唯一入選項目,成功入選了由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預示著海南椰雕將邁上新的台階,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向市民遊客宣傳和弘揚海南特色傳統民間技藝和民俗文化,把雕刻在椰殼上的海南文化介紹給更多的人,是吳名駒最大的心願。5月14日,吳名駒攜50餘件椰雕作品參加深圳文化博覽會,今年展示的椰雕作品是往年形式最多、款式最為齊全的一次。今年6月,吳名駒將攜瓊台師範學院學生到非洲塞舌爾當地藝術學院,進行兩城兩校“一帶一路”藝術交流展和兩校常態合作,加強兩國文化交流,並期待將傳統文化產品轉化開發成實用的市場產品,發展出餐具、茶具、酒具、香具、花瓶、掛屏、座屏等300多個品種,集觀賞性與實用性為一體,讓椰雕產品煥發新的生機,傳統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揚。
吳名駒的作品《菱花內漆碗》雕刻手法和技術要求講究,是傳統技法的精髓。記者 吳雨倩 攝
瓊式月餅:
匠心傳承海南味道
“拿不膩手,食不甜喉。吃了幾十年的瓊式月餅,早已習慣了濃厚的酥、香、軟、甜的味道。”5月23日,來自山西的趙陽說,他在海口生活近40年,年輕時在海口打拚事業,每逢中秋節,老板都會送一盒瓊式月餅,借著餅香遙想遠方的親人。於是,幾十年來瓊式月餅便成為趙陽心中不變的情結。
瓊式月餅,貴在工精活細。在騎樓老街區文明東路一家餅屋,記者見到今年60多歲的瓊式月餅技藝省級傳承人符誌仁,他告訴記者,他現在仍然在用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月餅,用麵粉、熟豬油、糖漿等配料,經過包酥、按酥、折酥、開酥等繁雜的工序之後,瓊式月餅的餅皮才算製成,隨後,還要進行包餡、烘烤出爐、刷上蛋液二度烘烤等流程。“手工製作的月餅融入了一抹人情味,也是老一輩海口人的鄉愁情懷。”符誌仁說,他十多歲學藝至今,一直熱愛著這門手藝,希望這門手藝能夠發揚光大。
2017年3月,瓊式月餅製作技藝入選海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符誌仁看來,瓊式月餅是有文化底蘊的。瓊式月餅起源於明末清初,由蘇式月餅演變而成,是蘇式月餅與廣式月餅相結合的產物。坊間傳說,瓊式月餅的創始人是明末清初一位高姓蘇州人士,因逃避官司,落腳於海南瓊州府,迫於生計,用家傳技術開始蘇式月餅的製作。為了適合海南人的口味,經過多次試製,利用廣式月餅的糖漿皮突出“軟”,包入蘇式月餅油酥心產生“酥”,成為瓊式月餅流派。
在不少人看來,符誌仁早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安心養老。但在符誌仁看來,月是故鄉明,瓊式月餅不僅僅是一份味道,更是一份屬於海南人的記憶和情懷,所以他願執著守護這輪心中最美的故鄉明月。“瓊式月餅到了我這一輩,真正掌握整套製作工藝的手藝人已經寥寥無幾,月餅市場也早已變了模樣。”符誌仁說,必須讓更多人學會這門製作技藝,讓瓊式月餅走得更遠。
2017年至今,符誌仁免費培訓了100餘名學徒,他一直走在傳承瓊式月餅製作技藝的路上。
原標題:匠人匠心續經典 海口百年老街拾非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