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王兆寰 兩會報道
近幾年,基金投顧在監管部門和投顧機構的共同推進下實現穩步發展。但相較於海外成熟市場,我國基金投顧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不僅滲透率仍較低,投顧機構的服務供給能力也有待提升。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300059.SZ)董事長其實建議,可逐步擴大基金投顧的可投資產品類別,例如通過盤後固定價格交易機製,率先引入場內 ETF,完善豐富基金投顧配置工具箱。
隨著市場生態的逐步成熟,可考慮將投顧業務的可投範圍從基金拓展至其他品類,探索引入銀行理財、信托、保險等工具,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全麵和定製化的投顧策略選擇。
同時,進一步豐富基金投顧業務參與主體。加快推動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支持更多證券基金持牌機構獲得基金投顧資質,並逐步拓展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參與基金投顧市場。
基金投顧行業處於起步階段
隨著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和投資意識的日益增強,近年來我國財富管理行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基金行業作為財富管理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居民的投資理財需求,也承擔著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重任。
為了更好滿足居民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需求,助力提升投資者的體驗感與獲得感,並進一步引導投資者通過專業機構進行長期價值投資,證監會於2019年10月啟動了基金投顧業務試點,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的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2025年2月,證監會在《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完善投資顧問製度規則,推動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轉常規,標誌著基金投顧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但相較於海外成熟市場,我國基金投顧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其實分析指出,一方麵,基金投顧已落地五年,但滲透率仍較低。據測算,目前我國基金投顧服務的資產規模大約為1500億元,占比不足公募基金總規模的0.5%。
另一方麵,投顧機構的服務供給能力有待提升。其實認為,目前,市場上的基金投顧策略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個性化的投資需求。部分機構對於投資理念引導和投後持續陪伴的重視程度不足,“重投輕顧”現象較為突出,未能充分體現基金投顧“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內核。
拓寬基金投顧可投資類別
為進一步推動基金投顧行業長遠發展,更好發揮其在提升投資者體驗、優化市場生態方麵的積極作用,其實建議,逐步拓寬基金投顧的可投資產品類別。
他指出,現階段,基金投顧業務的可投資範圍主要為場外公募基金,策略維度相對單一,風險分散能力較弱。
2023年6月,證監會在《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後續會將私募基金納入基金投顧業務範疇,但對比海外成熟市場中覆蓋全球股票、債券、貨幣等全品類資產的投顧服務,我國基金投顧業務的可投資範圍仍然較為有限。因此,可逐步擴大基金投顧的可投資產品類別。
同時,其實建議進一步豐富基金投顧業務參與主體。海外成熟市場有豐富多元的投顧業務參與主體,投資銀行、資管機構、保險機構等各類主體基於自身特點和優勢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投顧服務,促進了投顧生態的繁榮。
截至目前,國內基金投顧試點機構僅有60家,數量明顯少於基金管理和基金銷售機構,市場中代表投資者利益的買方中介力量仍然較為單薄,且試點機構類型主要為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與少量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業務模式的多樣性存在欠缺。
因此,其實建議,加快推動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支持更多證券基金持牌機構獲得基金投顧資質,並逐步拓展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參與基金投顧市場,以便更好承接人民群眾的財富管理需求,推動百花齊放的行業生態加速形成。
個人養老金製度引入基金投顧
當前我國基金投顧尚未形成規模化效應,而從海外的發展情況來看,個人養老金是推動投顧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數據顯示,美國市場中有78%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持有者選擇向專業金融顧問尋求投資建議,為美國投顧行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其實認為,當前,個人養老金製度已在全國全麵實施,在個人養老金製度中引入基金投顧,不僅能為基金投顧帶來長期增量資金,也能依托投顧服務解決個人養老金用戶“選品難、投資難”的問題。
他建議,借鑒成熟市場經驗並結合國內實際,探索基金投顧在個人養老金業務中的實施路徑,明確投顧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投顧業務的行為規範,推動形成基金投顧與個人養老金共振發展的正向循環。
此外,其實建議建立基金投顧培訓考核體係。基金投顧作為一個高度專業化且需求多元化的金融領域,對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但目前,我國基金投顧行業仍缺乏明確統一的從業人員培訓考核體係,可能導致從業人員在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服務能力等方麵存在差異,不利於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和對行業的信任度。
為引導行業回歸“服務”本源,明確服務標準、提升服務質量,其實建議,參考多方有益經驗,加快出台基金投顧行業的職業技能標準,建立配套的技能培訓考核體係,鼓勵行業主體加強基金投顧專業隊伍建設,築牢行業發展根基。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
© 1996 - 2019 一脈相傳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淮海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