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盛:2027年中國或超美國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汪明荃 >典範海爾——海爾四十周年記 正文

典範海爾——海爾四十周年記

来源:為人作嫁網编辑:汪明荃时间:2025-07-05 07:27:04

來源:@界麵新聞微博

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製造業乃立國之本。海爾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一張名片,也是中國由製造大國躍向製造強國的一個側影。海爾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奇跡,是中國製造進化的典範。

12月26日,海爾迎來40周年創業紀念日。會上,海爾係統回顧了40年的創業成果,並對未來10年發展戰略進行發布。從一個瀕臨倒閉負債147萬的集體小廠到營收突破4000億的全球化企業,世界級品牌。40年的海爾之路,濃縮了中國製造的發展變革之路,也濃縮了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之路。

一,從追隨到引領的典範

1984年被稱為“中國公司元年”。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了改革的方向是“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年,中央賦予了企業自主經營和引進國外設備的權利。巧合的是,這一年的12月26日,張瑞敏出任青島電冰箱總廠(海爾集團前身)廠長,拉開海爾創業創新的大幕。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打開國門,逐步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全方位融合。海爾通過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線,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引進吸收、自主研發再到實現引領性創新的三步跨越。

從做冰箱開始,海爾在家電領域一路開掛,從一個後來者、學習者、模仿者,成為一個完美的超越者。海爾在全球建立了10多個研發中心,擁有2.4萬名研發人員,鏈接全球超過25萬名行業專家,持續不斷地產生創新成果,拓展市場。海爾大型家電銷售已連續十五年居於全球第一。

海爾走過的路,對後發工業化國家,有可貴的啟發意義。海爾不僅實現了追趕,也成功的實現了跨越和超越。這裏有一個傳奇故事:

1992年,美國通用電氣計劃到中國收購一家企業,作為打開中國市場的製造基地,他們看中了海爾的發展潛力,給出了誘人的條件。然而,當對方提出要求控股並且要放棄海爾這個品牌時,海爾斷然拒絕了。戲劇性的是,2016年,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反過來被海爾收購了。海爾於2016年收購了通用家電,並在通用家電引入海爾文化,使這家百年企業重新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如今,通用家電已連續8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美國家電市場引領者。

海爾圍繞智能製造不斷探索,目前已經擁有由10座智能製造“燈塔工廠”構成的“燈塔集群”。此乃全球唯一。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海爾緊盯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前沿,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實現產品迭代、產業升級。“舊三樣”、“新三樣”,我們都能看到海爾的身影。從傳統製造走向現代製造,海爾已經是一個全球化企業,一個世界級品牌。海爾是後發工業化國家跨越式追趕的典型案例。

二,開放性創新的典範

“以無界生態共創無限可能”,這不僅是口號,也是精彩的產業實踐和市場實踐。海爾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相結合,以全球化的開放創新帶動自主創新,再以自主創新帶動國內產業鏈上下遊,形成有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鏈集群。

海爾將工業園升級成為產業園,整合供應鏈上下遊資源,逐步打破企業邊界,聯合供應商等利益攸關方,圍繞用戶需求,共同滿足用戶需求,打造企業開放性的供應鏈、產業鏈。

聚焦用戶美好生活、生態共贏,將傳統的工業園、產業園、社區等物理空間開放為全球化資源在城市的觸點,產業、政府、用戶、創客等攸關方共創共享,形成平台化、無邊界的產業升級生態圈,最終成為全球最大家電品牌集團。

新生產要素如數據、技術、信息、人才等逐漸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而我國還有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能力完成數字化轉型,海爾集團基於40年製造經驗,於2017年首創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開放優勢資源,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解決方案,構建了“企業―園區―行業―城市”多維度數字化賦能路徑。

自以為非,開放胸懷。創造性破壞,無邊界創新。海爾還在繼續拓展全球協同創新體係,發揮全球研發中心優勢,搭建HOPE創新生態平台,鏈接全球25萬+專家、100萬+一流資源,持續不斷地輸出創新成果,打造開放性前沿技術策源地。

三,全球創牌的典範

一些先行工業化國家,對中國高端製造“脫鉤斷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稅大戰此起彼伏。全球產業鏈正處在大洗牌、大重構的關鍵時刻。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如何應對?貨物出海必然讓位於工廠出海。

此一背景下,海爾走出去的典範意義極為珍貴。

“走出去”——以縫隙產品進入特定市場;“走進去”——進入主流渠道,推出主流產品;“走上去”——成為當地高端主流品牌。“走出去研發、走出去製造、走出去營銷”。然後,“本土化研發、本土化製造、本土化營銷”,三位一體,步步為營。

海爾在歐洲、亞洲、美洲等多個地區創新推出如朗境X11洗衣機、Combo熱泵洗幹一體機、超薄冰箱等眾多貼合當地市場的產品,實現了市場份額持續攀升以及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海爾在全球設立了10大研發中心、71個研究院、35個工業園、163個製造中心和23萬個銷售網絡,產品走進10億用戶家庭。

海爾走出去的實踐,在全球率先解決了在本地化製造之後出現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滿足定製的“不可能三角”難題。從“Made in⠃hina”到“Made in⠗orld”,海爾業已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鏈主企業,成為中國式跨國公司的一個樣板。

對中國企業而言,走出去需要過三道關:了解世界規則、推動合規管理、融入當地文化。海爾走出去的成功實踐和經驗,對正在籌劃的“工廠出海”國內企業,殊為可貴,堪稱教材。

四,服務型製造的典範

“海爾是一個製造業企業嗎?”這並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提問,而可能是國民經濟統計學上麵臨的新問題。

因為,“製造業服務化”或者“服務型製造業”已是大趨勢。

信息化、智能化之後,製造業的行業邊界正在被打破。二三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製造業,服務業,邊界越來越模糊。製造業越先進越高端,越是這樣。製造過程服務化,製造業向服務業延伸。研發、管理、品牌、售後,與製造環節孰輕孰重,已難解難分了。

從職工構成上看,蘋果、特斯拉、英偉達、華為、小米,生產線上的工人已不占多數。而國內,海爾無疑是服務型製造的先行者。

消費越來越個性化,大規模生產必須結合個性化定製。製造成為落實服務的手段。卡奧斯是典型的平台服務模式。麵向廣大中小企業開放海爾的企業資源,輸出大規模定製的模式、標準和解決方案,而且搭建起企業、用戶、資源的多邊市場,形成供給側服務型改革的新模式、新平台。

而且,海爾還將創業平台麵向全球的創業者開放,旗下的海創匯創業者平台上,已匯聚了106萬個創業者,3.5萬家創投機構,6萬多個投資人,20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數萬家服務機構,平台上的創業成功率達到50%,是行業平均的5倍。目前平台上已孵化了12家上市公司,7家獨角獸,107個瞪羚企業和2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海爾利用製造業優勢,向服務業延伸。家電、家居、物聯網、生物醫學、供應鏈金融,成為製造與服務融合的“熱帶雨林”。頂層智慧生活體驗平台,麵向終端用戶,在基層平台和中層產業的基礎上,輸出全場景、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最終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美好住居生活體驗,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

五,人本化企業的典範

四十年來,海爾始終秉持“人的價值最大化”理念不變。

2005年9月20日,海爾創始人張瑞敏提出革命性的人單合一模式。“人”,指員工;“單”,指用戶價值;“合一”就是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人單合一的基本含義是每個員工都直接麵對用戶,擁有決策權、用人權、分配權。每一位員工都在創造用戶價值,並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企業的終極目標是創造用戶,隻有為用戶創造最佳體驗、實現用戶價值最大化,才能生生不息;企業隻有充分調動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員工才能準確把握用戶需求並創造出讓用戶感動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使員工價值最大化;隻有員工高效率地為用戶創造價值,企業才能真正地為股東創造價值,股東價值最大化。

大企業普遍都麵臨一個共同的挑戰——如何讓自身變得更加靈活和敏捷起來?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海爾提出“三新”:

一是新啟蒙,即人自主意識的啟蒙。海爾集團從“製造產品的平台”轉型為“孵化創業家”的平台,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二是新引擎,即“我經濟”的自我進化。“我經濟”是個性化經濟,是“我體驗”經濟,需要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三是新價值觀,即人的價值最大化。從傳統企業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到創建鏈群合約的生態組織,每個人都可以創造用戶價值最大化和自身價值最大化。

“三新”,完整詮釋了“人單合一”的全部精髓;“三新”,徹底點燃了每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之火。

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即智能製造;2023年,德國再次提出“工業5.0”,即以人為本的製造。“人單合一”的實踐,使海爾的管理模式創新處在全球最前沿,也為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0.8244s , 12400.2031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典範海爾——海爾四十周年記 ,為人作嫁網  

sitemap谷歌留痕

Top